做php网站前端,前端开发线上培训,技术交流网站开发例子,2022年房地产太惨了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七页。我们讲到六度法门#xff0c;这是菩萨道的六度。
佛教的修学#xff0c;从浅入深#xff0c;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次第#xff1a;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xff0c;第一个修学的重点#xff0c;叫作“见山是山#xff0c;见水是水…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七页。我们讲到六度法门这是菩萨道的六度。
佛教的修学从浅入深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次第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第一个修学的重点叫作“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第一个阶段。
我们刚开始在佛教的修学是改造我们身口意的行为就是业力的行为。既然面对的是我们的善恶业力它一定带有相状。你心中没有相状你是不可能去改造业力的。以布施来说我们今天要做义工要做布施你一定有个所缘境你是针对哪一个道场针对某一个人来修布施来做义工。但是这个时候的相状会有问题因为当我们的心接触相状的时候会产生三种力量
第一个是感受。这个感受它没什么道理的它完全是业力。我们前面说过只要有感受就有业力。所以我们刚开始的布施是受感受的牵动——我对他感觉不好我就没办法布施了。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修习善法的时候是选择性的修善。因为你一定是先有感受感受以后牵动了想象然后打妄想安立名言带有个人的情感最后产生执取。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修习善法的时候是带相修行。我们对这个相状先感受它好不好然后再打一些妄想最后就住在这个相状心有所住。
所以说我们刚开始所修的善业会带有两个过失第一个不得圆满。一个刚学佛的人你很难创造一个广大的功德你很难的。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所积集的资粮是少得可怜不管你花多少时间因为你的心不广大因为你深受感受的影响。所以我们刚开始在造善的时候是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因为我们的心理素质太差。
所以一个刚开始修学的人他顶多是一个慈善家他还谈不上是一个宗教的修学者因为他心里干扰太多。他心里面充满了感受充满了妄想充满了执着干不出什么大的功德没办法的。所以我们刚开始这种带相的修学很难圆满这是第一个不得圆满。
第二个更严重的是不得清净。我们虽然造了善业但是也带动了内心的烦恼跟执着也就把十二因缘里面的生死业力给启动了。所以我们在创造善业的时候也付出了生死轮回的代价。就好像说我们吃一个美好的蛋糕虽然善业会创造安乐的果报来生让你受用但是你受用的时候“初虽美味终成大患”这个蛋糕是有毒药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因为你因地不清净。所以你得果报的时候快乐但是这个果报带业你在享受人世间快乐的同时必须要付出三种代价“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人天的快乐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我们刚开始的带相修学是障碍重重因为我们心理素质太差。
于是我们就从一种有相的修学慢慢提升到一种无相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时我们一定要学习佛法。第一个阶段只要有信心就够了。你相信有生死轮回相信生死轮回是由业力所主导的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刚开始你只要相信就好。但是你一旦要调伏心中的妄想调伏心中的感受你一定要看经典因为日常生活给你的经验已经不够用了你世间上所受的教育已经不够用了。
所以我们慢慢地从佛教的学习知道了人生是无常无我的知道我们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的世界不是一个静止状态是变化的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世界所以没有一个人有安全感因为你不知道来生要去哪里。所以我们依这种无常无我的智慧让我们的心跟相状慢慢地脱离、脱相做到无我相、人相的分别。
所以到了一定程度你的心一定要静下来——调伏爱取。当然这个调伏爱取是先调伏爱再调伏取。我们刚开始的修学要先思惟苦谛。苦谛也有相状你要先创造、观想一个痛苦的相状让你对三界极度地厌离然后再修无常无我调伏那个执着。
这时你就从一种动态的善业修学提升到一种调伏爱取的修学你的生命会开始静下来。你可能会有一段时间拜佛、打坐、修止观你这个时候外出的时间也减少了因为你开始在清理你内心的垃圾。这个时候你会从一种慈善事业提升到一种修道的生活。这个时候叫“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开始放下人世间我相、人相的对立把心中的垃圾开始打扫干净了这是一种解脱道的修学——无相行。
那么从无相的阶段你可能会经过三年可能经过五年慢慢地房间整理得大致上干净了以后你开始又把房间的门打开了从空出假重新面对众生。你又接触了相状但是你的心态已经不一样了。你在面对相状的时候内心多了一种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开始走入了大乘。
所以我们前面的人天乘是带相修学二乘是无相修学到了菩萨道又带有相状但是那个相状会给你创造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它不会给你留下过失。因为你的心理素质提升了你除了信仰以外多了一分智慧的观照——内观真如外观因缘。内观真如就是安住外观因缘观察人世间的不净、苦、无常、无我这叫作调伏。
所以我们从这种菩萨道开始又回复到正常生活——“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但是这个时候的菩萨他是一个觉悟者了所谓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能他看到的是昨天的青山但是夕阳已经不是昨天的夕阳因为他内心的素质不同。
我们现在进入到整个佛教最高水平的境界叫作菩萨道。菩萨道的主修有六个法门就是六度法门我们叫作六波罗蜜。这波罗蜜叫作“度”度的意思就是到彼岸我们透过布施乃至于智慧六种的法门能够超越生死大海到达大般涅槃的彼岸这叫六度。
六度它是有条件的。为什么我们在人天乘的时候的布施、持戒、忍辱叫作善业有漏的善业到了菩萨道为什么叫波罗蜜呢能够有超越生死的力量呢
这个地方第一个总标六度所依很重要因为他所依止的心态已经不同了这是讲讲心态第二个再讲到别示六度的行相怎么修六度才能够圆满第三个结叹六度的功德。
戊一 、 总标六度所依nbsp; 分三己一 、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己 二、以大悲为上首。己 三、以无所得为方便。
我们先看总标六度的所依。就是用什么心态来修习这个法才有资格叫作度叫作波罗蜜呢
菩萨道之所以能够超越人天乘是因为它从一种有漏的有所得心——贪求果报贪求功德的心提升到大乘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必须具足三个条件第一个一切智智相应作意第二个以大悲为上首第三个以无所得为方便。 一、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我们先看第一个一切智智。
一切智智简单地说就是大乘空性的智慧大乘的空正见。我们以大乘的空正见来相应来做一个作意这个作意就是观照。一个菩萨要经常地能够正念真如安住空性。我们的心过去都是向外攀缘所以我们抓了很多的相状。这个相状就刺激我们的内心产生很多的感受、妄想跟执着所以你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离相要离一切相。
但是大乘佛法的矛盾在于你既要离相但是你又要面对相状。因为你没有众生你就没办法行菩萨道。你布施、持戒、忍辱一定要面对众生。所以大乘佛法它难就难在你要面对相状但是你又不能执取相状而关键就在这个空观——空观的智慧。菩萨道你一定要先找一个安住的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你要安住在“何期自性本来清净”那个心性的本体这个很重要。
我们看禅宗的传承五祖传到六祖是很关键的一个传承。因为禅宗以前的修学是很杂乱的初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是没什么太多章法每一个宗派各自发挥反正契机就是妙法治病就是良药。禅宗真正定出它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从六祖开始为整个禅宗的修学定调什么叫禅宗他把它的基本思想安定下来。所以五祖传到六祖是一个关键的传承。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五祖要传法给六祖的时候他那个时候是要大家写个偈颂。诸位你们跟着五祖学这么多年你们把自己的心得写一个偈颂我看看你们的见地怎么样。
当时两个人呈上偈颂一个是神秀大师一个是惠能大师。
神秀大师他的偈颂是这样“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大师他的偈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个偈颂它是不同的观照。我们先看看神秀大师他的中心思想在于后面两句就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人很用功他很重视调伏心中有尘埃就把它消灭掉心中有执着就把它消灭掉。但这个缺点在哪里呢只有调伏没有安住因为他没有看到生命的根本。如果你是活在“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你的修行就进步很慢很慢你只是点状的修学。
所以六祖大师的高明来自于他看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看到我们生命最早的根本。虽然我们经历过很多次的生命经验每一次的生命经验都留下了很多不好的影像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影像没有真正染污我们的内心。所以我们还是那个明了的清净心那个本性没有失掉而这个就是我们的安住处。
但是我们也不能说神秀大师的方法是错的。我们应该说以六祖大师为根本叫第一义谛神秀大师“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顶多只能够称第二义谛。它是先从“本来无一物”以后你才有资格讲到“时时勤拂拭”。一个人要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对治烦恼这个是大乘佛法非常重要的概念。你这个概念没有建立起来你菩萨道就走不下去了。所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是整个菩提心的根本。
我相信诸位很多人都受了菩萨戒菩萨戒很重要的就是——你要得到菩萨的戒体你必须要得到佛陀的一个因种。你如果没有得到戒体你所修的一切就不能叫菩萨行那叫人天善法。而你要得到菩萨戒体很重要一个概念在菩萨戒里面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果你不能够在凡夫跟佛陀中间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你就很难得菩萨戒体了。
虽然我是业障深重虽然佛陀是万德庄严诸位你们认为凡夫跟佛有没有交集其实是有交集的。从因缘的角度佛陀果然是万德庄严从因缘的角度我们真的是业障深重。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因缘的假相拨开把佛陀的因缘假相也拨开其实我们的体性是相同的那个明了的心性是没有差别的。
我们必须要找到我们凡夫跟佛陀最重要的共同点——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是一切成佛的因种找到它你才可能得到菩萨戒体。你要从这个地方开始出发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根本——安住空性离一切相。
己二、大悲为上首
这个工作做完以后我们就可以做第二个工作以“大悲为上首”。菩萨安住空性以后因为他那个空是融摄一切万法具足一切万法的所以他发起大悲心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安住空性是没有相状的但是大悲心开始产生了两个相状所以菩萨的心中只有两个相状而已一个是佛道的相状他缘佛的功德相激发自己上求佛道一个是他缘众生的苦恼相状激发自己尽量地去帮助众生下化众生。他在清净心当中建立了两个相状来激发自己上求下化这是他第二个要做的工作。
己三、无所得为方便
第三个以“无所得为方便”。前面是讲安住这个地方讲调伏。我们虽然安住空性但是我们有习气理可顿悟事要渐修所以这个时候菩萨不断地思惟苦谛不断地思惟无常无我来调伏自己的爱取不断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所以在六度当中也就是说你开始行菩萨道的时候你心中要先建立三种力量第一个安住力——安住空性第二个调伏力——思惟苦谛、调伏爱取第三个引导力——引导到佛道引导到净土。这个时候你就有资格来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的法门。
我们前面在修习人天善法的时候是不要求你什么心理素质的。你只要有欢喜心、有信仰就可以修行。菩萨道除了信仰以外它多了智慧跟慈悲这两个。智慧是安住跟调伏慈悲就是引导。
这是我们修菩萨道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止——就是我们的菩提心、空正见。
戊二、别示六度行相
分六己一 、布施度。己 二、持戒度。己 三、忍辱度。己 四、精进度。己 五、禅定度。己 六、智慧度。
己一、布施度nbsp; 分三庚一 、布施自性。庚 二、趣入修习布施方便。庚三、修习布施差别内容 庚一、布施自性
我们先看布施度。这当中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什么叫布施它的体性是什么。请合掌。
《广论》云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
什么是布施呢在《广论》上说就是菩萨他能够不顾惜自身一切的生活资具包括财物、饮食、衣服、卧具等等。他面对这些资具必须要有两个心态
第一个无贪。他不能有贪着的心。没有贪着的心当然包括了“安住”跟“调伏”两种力量他安住空性调伏爱取。所以他对于自己暂时用不到的这些资具他有安住力、调伏力这是第一个功德。
第二个他有一个俱生之思。这个“思”就是誓愿。他有大悲的愿力来悲悯一切众生。这个菩萨就以这个无贪的善根跟慈悲的愿力结合所发动的这种布施的身业跟语业布施物品还有身语二业这个叫作布施。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它的定义这个定义很重要。这个定义搞错你就不知道怎么布施了。布施有三个法才能成就布施第一个你要有能布施的心第二个你要有所布施的对象第三个你有布施的行为。它的定义安住在布施的心它不以行为跟对象来做安住这个很重要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就是在这里——你的心住在哪里。你不能住在布施的行为跟布施的物品因为这都是生灭法你要从一种布施的心来安立菩萨道来安立布施波罗蜜。
为什么呢这个地方宗喀巴大师有解释。他说为什么不以布施的物品来安立布施呢他说佛陀他过去生盖了很多塔庙但这些塔庙都消失了都破坏了成住坏空。如果我们今天安住在外境这有个过失佛陀所盖的塔庙在因地菩萨道的时候所盖的塔庙都消失了那么佛陀的布施就不能圆满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如果安立外境做布施波罗蜜那么多人还在贫穷当中佛陀你因地发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但是那么多人还在贫困当中那表示佛陀的布施没有圆满所以不能安立外境。
他的意思就是说菩萨因为布施慢慢地弃舍他的贪心菩萨因为布施慢慢地加强他的悲愿结果他的贪心完全消灭了他的愿力成就了他的布施就圆满。以内心安立不以外境安立这个地方很重要
几年前有一个居士来找我。我们在讨论佛法的时候他跟我讲一件事。他说“师父我真是后悔。”我说“怎么回事呢”他说“我以前花了很多钱布施在台湾南投埔里建了一个大殿结果九二一大地震来的时候把我捐建的这个大殿都破坏了我的功德也被破坏了。”我说“你的功德的确被破坏了但是不是被地震破坏的是被你的后悔破坏。你干嘛后悔呢”
所以他这个道理不懂。就是说当你发起布施心的时候一念的慈悲愿力一念无贪的善根你缘的是三宝的境心境和合你的业已经成就了。至于事后被破坏那是众生的共业跟你没有关系。
所以到菩萨道的时候它完全是心地法门。诸位菩萨道是有相行人天乘也是有相行有什么差别人天乘是住相布施所以它的果报是很脆弱的它住在相状。诸位你永远要注意你的因地你今天的心是住在相状你的功德果然受到破坏是因为你自己执着那个相状所以你被牵进去了。你的心安住在菩提心地震来的时候你的功德没有被破坏因为你是以菩提心为住。
我再讲清楚一点同样在修布施有些人的功德是容易破坏的的确因为你心住在外境嘛。外境的这种业力的风一吹你的心就心随境转是因为你自己的心后悔了你自己破坏自己因地的时候你就是这样想的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凡夫干不出什么大事因为你的心住在外境这个八风一吹你的心就动。一个人没有安住的心做不出什么大功德。
为什么菩萨他所修的一切的功德完全不受外境的影响因为他住在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法菩提心是不可以破坏的你的心态影响到你未来的果报。这个地方很重要所有的布施是依止两个安立第一个无贪的善根第二个慈悲的愿力。菩提心跟无贪的善根安立他的布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定义。
庚二、趣入修习布施方便 分 二辛一 、加行。辛 二、正修
辛一、加行
基本定义清楚以后我们就有资格来修布施了但是修布施之前有些心理建设。这以下有四段。我们先看第一段加行的第一个。请合掌。
《摄波罗蜜多论》云
资财无常现可见若能任运起大悲
当知布施极顺理犹如他物寄自舍 。
我们怎样去培养无贪的善根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贪求自己的财物衣服、饮食越多越好。这个地方我们菩萨必须要做一些心理的教育我们要告诉自己一件事其实世间的资财我们真正使用的很有限大部分的资财都是随无常而破坏。
我们大部分人死掉之前都留下很多东西没有把它处理掉非常可惜。你本来有机会可以把它转换成功德的但是你死亡以后你就失去这个机会了。所以我们一个人死掉的时候一般人大部分的资财都没有处理掉最后被无常给破坏掉。
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在他生前能够任运生起大悲的愿力来做布施是非常合乎大乘的道理的。因为这个资财不是你的是“他物寄自舍”是业力暂时先把东西借给你你还是要还的。有智慧的人他在操作的过程中会赶快把资财转成功德一个愚痴的人他就是一直受用、受用、受用受用到死掉的时候他剩下的资财就没了业力全部要回去了。因为这是他人的物品只是暂时寄放在你家中而已。
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必须把无常败坏的资财转成恒常受用的功德这是有智慧的人。这第一个讲到无常从无常的角度来观察布施是合乎道理的。
第二个我们看第二段。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
间诸财如流星定无不舍诸财物。
菩萨为什么要布施呢我怎么样来说服自己去布施呢看第二段心理建设。
他说你布施能够引生他世的安乐。你如果不布施不要说他世你今生就会产生很多的痛苦。为什么不布施就会痛苦呢这个道理你要弄清楚。就是说你不布施就表示你悭贪。凡夫的心没有中道因为它是对立面的执着都是对立面。你不布施表示你悭贪你的心就会对你所拥有的资物过度地执着。
而不幸的是这个资财是变来变去的。你今天有明天可能就没有了你今天很多明天变少所以就带动你很多的怖畏。“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你就很操心了你做了一些没有必要的操心。因为这本来是由业力决定的本来我们是没有说话余地的我们是没办法主宰我们人生的但是因为我们的执着在因缘变化过程当中就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所以“人间诸财如流星”它是一时的因缘“定无不舍诸财物”。就是说当我们不布施的时候我们今生会带来很多的怖畏跟罣碍、忧恼会带给你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这是第二点。
看第三点。
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
饶利有情所惠施诸财无坚亦有实。
为什么我们要布施呢我们怎么去说服自己去布施呢除了离开痛苦以外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得到安乐。但这个安乐偏重在来世。我们看这个偈颂。就是说假设我们没有布施最后死亡到来的时候钱财被无常破坏了你到最后什么都没有。
一个有智慧的人利用布施赶快把这种无常败坏的资财转成一种财库——功德财库这是可以带走的可以穿越生死来生继续受用。所以凡是为了饶利有情依止大悲愿力所发动的布施他可以把无悭的资财转成真实的功德让未来的生命继续受用。这是第三个我们必须要告诉自己的心理建设。
《大智度论》对布施龙树菩萨讲出一个譬喻。他说在森林当中有两户人家这两户人家住在隔壁。突然起火把两栋房子都烧得非常厉害。那么愚痴的这户人家就急着救火而另外一户有智慧的人家一看这火没办法救了他放弃救火赶快把里面的珍宝取出来。结果两个房子果然都烧坏了。第二个人他及时把握时间把珍宝拿出来了又到另外一个地方盖了一栋房子住。而第一个去救房子的人结果没有房子住了。
那么龙树菩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贪求世间的财物结果死亡到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我们在死亡到来之前应依止大悲心把财物转成一种布施转成一种功德我们来世还是可以受用这第三点就是创造来世的安乐这是第三个理由。
我们看第四个。
由舍不起染污执悭非圣道生烦恼。
若施即是道中尊圣呵余者为恶道 。
前面三个佛菩萨在开导菩萨布施的时候都是从离苦得乐的角度从安乐道的角度。那么这个地方是从解脱道、菩提道就是布施不但是转成快乐它还可以成就一种殊胜的善根。
我们看由布施我们不会生起一种染污的执取能够调伏爱取。那么这种悭贪它是非圣道就是障碍我们的圣道尤其是障碍菩提心而且引生很多的烦恼引生我们很多的怖畏、忧恼。布施是整个殊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佛陀呵责不布施是容易堕恶道的因为你没有福报。
我们看最后一段的总结。
如是善思摄持过患而生极大怖畏 善思能舍胜利而能引发广大欢喜则能任运 生起惠施之心乃至启发至心施他一切所有。
菩萨在布施之前他必须要做四种心理建设我布施一方面创造一种善业让来生快乐我布施调伏内心的悭贪我能够成就大乘的善根我们能够思惟布施的功德还有贪求的过失这样产生广大的布施的欢喜就能够生起布施的心。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如果你的水平是在修人天的善法你要布施就布施就不要什么心理建设了。因为你追求的是一种不得圆满、不得清净、不得庄严的善业。但如果你要成就波罗蜜你的心理建设很重要。诸位当你进入大乘菩萨道的时候有一句话很重要叫作“以愿导行”所有的善法一定有菩提的愿力引导没有例外。
前几天有人问我一个问题说“师父我在念佛的时候我怎么把一种完成任务式的念佛转成一种欢喜心的念佛”这个就是要心理建设了。如果你念佛的目的只是要追求人天的福报让你身体健康让你儿子能够考上好的学校你不一定要起欢喜反正一句佛号无量光、无量寿进入你的身口意自然就能够创造福报。
但是如果你的念佛是要了生脱死是要波罗蜜到彼岸的你记得只要你修一个法是要超越生死的你一定要有愿力一定要有心理建设否则这个佛号是超越不了生死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修布施之前菩萨要先修布施方便。你所有的行为都要发自内心强大的愿望。你要有愿望你为了要往生为了要成佛然后才发动布施这叫波罗蜜。你只是一时的慈悲心被刺激到来修布施叫人天的善业。
所以我们整个到最高级菩萨道的时候所有的菩萨道都是以愿导行随着你心理的建设心理的调伏跟心理的引导这个就很重要了因为它完全是心地法门。这是讲到布施之前的一个方便。
辛二、正修 分二壬一、过失相壬二、功德相
我们看正修。
我们有了心理建设以后开始知道为什么要布施了就主动积极地去投入布施。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过失相再看功德相。
壬一、过失相
这里有五种过失相要断。先把它念一遍。
由能损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自懒惰住教他行施于来求者呵责嗤笑旁言轻弄粗言恐吓而后给与违越佛制学处而施不能如有资财而施长时积集然后顿施是为应断。
这里有五种过失在实际的行动要断除
第一个你由于“损害他人的方便而行布施”。你把别人的钱财偷过来去损害他人的利益再来布施三宝这个不可以这种布施不能构成菩萨道的波罗蜜。
第二个“自懒惰住而教他行施”。你自己不布施教他人去布施你自己没有去参与这个不能构成波罗蜜。
第三个“于来求者呵责嗤笑旁言轻弄粗言恐吓而后给与”。人家来向你求钱财你诃责然后就是嗤笑你轻慢地去讥嫌说“喔想不到你也有这一天。”你就讥笑他旁言轻弄或者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调弄对方来轻慢对方或者以粗恶的言词来恐吓对方然后才给他。虽然你还是给他但是这样的给与不能构成波罗蜜。
第四个“违越佛制而行布施”。就是你布施的钱财是透过杀盗淫妄的行为获取的这个不可以构成布施波罗蜜。
第五个你不能够在“如有资财的当下”就是你不能把握当下的因缘。你就是把这个钱财说我三十年后再布施二十年后再布施经过长时间的积集再布施。这个无形中就已经产生一种很坚固的悭贪之心这种布施也不能构成波罗蜜。
以上的五种是不能构成波罗蜜的一个菩萨应该要断除这五种过失。
壬二、功德相
好我们再看正修。应该用什么态度布施才能够构成波罗蜜。我们把它念一遍。
谓舒言平视含笑先言。随对何田皆应恭敬。亲手应时于他无损耐难行苦而行惠施。
布施当中有三种态度
第一种“舒言平视含笑先言”。我们在布施的时候最好讲一些柔软的言词来安抚对方。因为接受者本来就有自卑感了所以你布施者要先低下头来讲一些柔软的言词来安抚他而且要用平等心来安慰他不要有对立的心。“含笑先言”我们可以主动地来跟他做一些言词上的沟通消除他内心的罣碍。
第二种“随对何田皆应恭敬”。不管面对的是敬田、恩田还是悲田我们要把它当做是自己行菩萨道的一个很重要的资粮。我们必须要仰仗众生的相状才成就我的布施波罗蜜我们要心生感恩、恭敬。
第三种“亲手应时于他无损”最好是亲自去做。你不能说“欸我把钱交给你你帮我布施。”不可以因为你亲自去做你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你就很容易激发你的菩提心所以最好是亲自去做。“于他无损”不要在伤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之下去做。“耐难行苦”你要有坚定的意志力遇到困难也绝不放弃行惠施。
这三种情况的布施就能够构成波罗蜜了。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